译文
河边的树木郁郁葱葱,田间青草翠嫩多妖娆。
我这个离开故乡的游子啊,即将踏上万里的征途。
妻子和孩子紧紧拉住我的衣袖,眼泪不断流下,擦完泪三人相互拥抱。
孩子依依不舍地跟在我身后,从此只能托付给兄长和嫂子照料。
我还没来得及说完告别的话,出发的号角便早已吹响。
背着船纤引领船只前行,整日忍受饥渴,艰难跋涉。
谁让你生来贫穷低贱,又有什么可叹息的呢。
注释
郁郁:茂密。
牵衣:牵拉着衣襟。袂mèi:袖子。
抆:擦拭。
还附:跑过来归附着。
顾托
诗开篇两句写景。它化用了古诗“青青河畔草,郁郁园中柳”的名句,但在意境上却比古诗开阔得多。十个字把郁郁葱葱、百卉繁盛、杨柳吐绿、生机勃发的春景展现了出来,给人以丽日和暖、春光融融的感受。
紧接八句笔锋一转,则写离别。春天艳阳的天幕之下,却是催人泪下、难舍难分的分别场面:妻子泪流满面,牵衣曳袖;丈夫徘徊安抚、欲言又止,怀抱幼儿,声咽泣下。催促声、挽留声、离别的叮咛嘱托、恩爱的脉脉情肠,混杂着丽日的清香、莺莺的鸟语。离别气氛的极力渲染与春光融融的贴切感受,形成了强烈的反差。致使春景黯然失色,悲悯骤然升上,具有身历其境的艺术体味。而“牵衣”、“抆泪”、“附(同抚)”、“托”
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,三年乃成。王怒,欲杀之。剑有雌雄。其妻重身当产。夫语妻曰:“吾为王作剑,三年乃成。王怒,往必杀我。汝若生子是男,大,告之曰:‘出户望南山,松生石上,剑在其背。’”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。王大怒,使相之。剑有二,一雄一雌,雌来雄不来。王怒,即杀之。
莫邪子名赤,比后壮,乃问其母曰:“吾父所在?”母曰:“汝父为楚王作剑,三年乃成。王怒,杀之。去时嘱我:‘语汝子出户望南山,松生石上,剑在其背。’”于是子出户南望,不见有山,但睹堂前松柱下石低之上。即以斧破其背,得剑,日夜思欲报楚王。
王梦见一儿,眉间广尺,言欲报雠。王即购之千金。儿闻之亡去,入山行歌。客有逢者,谓:“子年少,何哭之甚悲耶?”曰:“吾干将莫邪子也,楚王杀吾父,吾欲报之。”客曰:“闻王购子头千金。将子头与剑来,为子报之。”儿曰:“幸甚!”即自刎,两手捧头及剑奉之,立僵。客曰:“不负子也。”于是尸乃仆。
客持头往见楚王,王大喜。客曰:“此乃勇士头也,当于汤镬煮之。”王如其言煮头,三日三夕不烂。头踔出汤中,踬目大怒。客曰:“此儿头不烂,愿王自往临视之,是必烂也。”王即临之。客以剑拟王,王头随堕汤中,客亦自拟己头,头复坠汤中。三首俱烂,不可识别。乃分其汤肉葬之,故通名三王墓。今在汝南北宜春县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