季文子论华国
《国语》〔先秦〕
季文子相鲁宣公、鲁成公,无衣帛之妻,无食粟之马。仲孙它谏曰:“尔为鲁上卿,相二君矣,妻不衣帛,马不食粟,人其以子为爱,且不华国乎?”季文子曰:“吾亦愿之。然吾观国人,其父兄食粗而衣恶,而我美妻与马,无乃非相者乎?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,不闻以妻与马。”
译文及注释
译文
季文子担任宣公、成公的国相,妻子不穿丝绸的衣服,马不吃精良饲料。仲孙它规劝说:“你是鲁国的上卿,做了两代君王的国相,你的妻不穿丝绸的衣服,马不吃精饲料,人们都认为你是一个吝啬的人,并且这样不能替国家增添光彩吧?”季文子说:“我也很愿意那样做。然而我看见我们国人,父老乡亲吃粗粮、穿破衣服,而我却让妻子穿得漂亮,让马吃得好,这是作为国相应该做的吗?况且我只听说以高尚的德行及光荣作为国家的光彩,没有听说过以让妻子穿得漂亮,让马吃得好,作为国家的光彩。”
注释
季文子:鲁国大夫。
相:辅助,亦指辅佐的人,古代特指最高的官。
帛:丝织品
简析
此文生动展现了春秋时期鲁国政治家以德治国的理念。季文子身为鲁国上卿,虽位高权重却坚持简朴生活,是心系百姓疾苦的体现;仲孙它的质疑代表了当时贵族追求奢华的普遍观念,认为重臣的排场关乎国家体面;季文子却针锋相对地指出,真正的国家荣耀在于执政者的德行修养而非物质表象。此文以具体事例诠释了“德治”与“民生”的紧密关联,对后世为政者树立了廉洁自律、以德化民的典范。
埳井之蛙
庄周〔先秦〕
谓东海之鳖曰:“吾乐与!出跳梁乎井干之上,入休乎缺甃之崖。赴水则接腋持颐,蹶泥则没足灭跗。还虷蟹与科斗,莫吾能若也。且夫擅一壑之水,而跨跱埳井之乐,此亦至矣。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?”
东海之鳖左足未入,而右膝已絷矣。于是逡巡而却,告之海曰:“夫千里之远,不足以举其大;千仞之高,不足以极其深。禹之时,十年九潦,而水弗为加益;汤之时,八年七旱,而崖不为加损。夫不为顷久推移,不以多少进退者,此亦东海之大乐也。”
于是埳井之蛙闻之,适适然惊,规规然自失也。
纣为象箸
《韩非子》〔先秦〕
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,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铏,必将犀玉之杯;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,必旄、象、豹胎;旄、象、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于茅屋之下,则锦衣九重,广室高台。吾畏其卒,故怖其始。
居五年,纣为肉圃,设砲烙,登糟丘,临酒池,纣遂以亡。故箕子见象箸以知天下之祸。故曰:“见小曰明。”